滨州市生态环境局打出系列环保“组合拳” 取得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和近岸海域水质改善新成效_今日视点
来源: 大众网
2023-05-25 17:16:14

大众网记者 张迪 通讯员 李光超 陈晴晴 滨州报道

近日,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2023年全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入海河流总氮治理推进会议。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,今年以来,滨州五条入海河流总氮同比2022年连续四个月改善,全省治理成效最为明显;2022年入海河流总氮控制专项行动7人获得通报表彰,人员数量全省最多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青山碧水的背后是一系列治污“组合拳”。近年来,滨州市坚决扛牢渤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,打出专项行动排查、建立交办机制、推广先进技术、推进重点工程、建设人工湿地、开展联合执法等系列环保“组合拳”,取得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和近岸海域水质改善新成效。

“摸清家底”踏出智慧监管新路径

摸清污染症结是科学治污攻坚的基础,滨州按照“126954”模式对滨州市5条入海河流和3条过境入海河流上下游、左右岸、干支流,围绕涉氮直排企业、污水处理厂、农村生活污水、畜禽养殖(水产养殖)、河道底泥清淤、河流闸坝拦蓄、汛期管控、雨污分流和农田退水等九个领域开展排查、整治行动,累计徒步巡查3500余公里,对全市71个重点污水排放企业出水口进行“飞行监测”,共计开展78轮次,获得监测数据1150余个,发现问题190余个。

此外,滨州创新入河排污口监管模式,强化“技防加人防”,加密河道巡查频次,持续组织精准监测、飞行监测和交叉执法监测,针对异常监测数据,锁定总氮高值区,分析研判日、周、月变化趋势,形成日报、周报、月报,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有关分局,督促制定措施,限期整改完成。截至目前,已交办超标问题35期,涉及全市8个县(市、区)。

“科技引路”迈出精准治污新步伐

精准科学治污是“十四五”时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内在要求。滨州市深入分析重点污水处理厂外排水总氮浓度较高的原因,对异养脱氮技术从设施运行、碳源投加等方面进行研究,合理控制碳氮比,降低总氮浓度。3月份,组织各分局分管负责同志、重点污水处理厂负责同志一行15人到安徽安庆、池州,浙江金华东阳等地开展“硫自养污水深度脱氮处理技术”实地考察学习。在滨州市北城污水处理厂、沾化新天鸿城北污水处理厂共投资约3000余万元率先引进“硫自养反硝化脱氮技术”进行试点技术改造,预计6月底投入使用,积极打造“滨州样板”。

同时,稳步推进“两清零一提标”工作。2023年滨州辖区内沾化、惠民、邹平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和管网修复与改造,葛洲坝(滨州)、光大水务(滨州、博兴)、山东弘孚有限公司、阳信清源水务实施提标改造工程,北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6月底前进水调试。同时印发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方案,持续开展排污口排查溯源,检验工程整治效果,根源解决雨污混流、污水溢流问题,逐步消除城市面源污染河道问题。

“联巡联治”实现环境治理新成效

记者了解到,滨州市积极推动区域综合治理,开展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排查等系列行动,组织技术交流和政策帮扶,帮助县(市、区)或园区企业把脉会诊,突破瓶颈问题。因地制宜谋划一批水污染防治项目纳入中央项目储备库,2023年督促沾化城北工业园、新海工业园、秦口河(下洼段)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及魏桥大沟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工程完工投用,进一步巩固提升河道治理成效。

为实现陆海统筹,滨州还建立联合执法机制。滨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滨州市海洋发展渔业局、海警局和海事局等部门,共同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。围绕涉海工程建设项目,重点检查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开展情况、环保设施配套及运行情况,施工、生产过程中是否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等内容。每月至少开展一次,建立常态联合执法机制,发现问题精准溯源,跟进综合整治、完善提升。截至目前,累计检查海洋工程项目95家,海水养殖项目242家,海洋风险源企业27家,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84个,查处海域漂垃圾392处。陆海联动、部门联席会议等机制不断健全完善。
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2023年1-4月份,滨州市5条入海河流和3条过境入海河流总氮浓度总体较2020年、2022年同期分别改善28.65%,38.72%。5月份,对滨州市5个近岸海域国控点位水质进行采样监测,结果显示均为Ⅱ类标准,近岸海域优良面积比例为100%,较2022年同期改善18.6%,“组合拳”成效显著。

下一步,滨州市生态环境局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党组、市委、市政府部署要求,持续攻坚、狠抓落实,坚决完成2023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目标76.6%、入海河流总氮浓度降低两大任务目标,确保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

关键词:

下一篇: 光大同创5月25日快速反弹
上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阅读